http://www.woshipm.com/it/4175336.html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出海复盘周报:出海变现、抄袭能力
旺仔九号关注作者
2020-09-09 6 评论7710 浏览10 收藏18 分钟
01 话题一:出海产品的变现渠道
出海产品的第一道门槛是如何获取流量,产品做出来后没有用户,酒香也怕巷子深啊!等有一定量的用户后,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:如何进行商业化(赚钱)? 缺乏商业化能力的产品大概率会走向失败——尤其是当前的融资环境下,早已不是获取一些流量、讲一个好故事就能忽悠到资金的“贾跃亭时代”了。 海外的市场环境相较于国内又更为复杂,根据用户属性的不同,产品的变现方式上也有着极大的差异性。 下面我将围绕着两个典型市场——「欧美」和「印度」来分别谈谈我的思考。1. 欧美:订阅和广告
「订阅」是指用户按照「每月/每季度/每年或买断」的方式向产品的服务提供方进行付费。 做欧美市场我的理解一定是——订阅、订阅、再订阅!(重要的话说三遍) 原因有有两点: 一是欧美的用户行为与我们的用户习惯完全不同,他们已经常年被北美的科技公司所教育,养成了良好的付费习惯。在他们的认知里:好的产品就是应当付费的、而且价格不菲! 我举一些互联网人较为熟知的海外软件:海外运营常用的分析工具Apptopia专业版的订阅价格是6000美金/月,产品经理常用的Axure团队版是42美金/月,设计师常用的Photoshop软件合辑是52.99美金/月……
2. 举个例子
举一个我近期观察的案例:VidPaw。 这款产品是国内公司做的,2018年至2019年上半年期间,主打移动端的视频下载功能,面向印度等地区,依靠广告进行营收,但是并不成功。
3. 印度:广告与灰产
中国用户普遍会有“软件都应当免费”的思维,印度用户更是如此!如果你在印度Google Play上线一款需要付费才能使用的软件,你会发现评论里会有很多用户骂你。 他们的理由普遍是:为什么要收费?我们宁愿看广告,也不愿付费。 但是如果你取消了付费,增加大量的广告后,他们也会骂你,理由是:为什么广告这么多,垃圾! 所以到底是收费还是广告?在印度市场做起来总有种“猪八戒照镜子——里外不是人”的感觉。 虽然上面提到印度用户对于广告也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反感的,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告仍然是印度最主要的产品变现方式。 原因我分析下来主要有两点:- 一是“广告”和“付费”虽然印度用户都不喜欢,但是两害取其轻,用户对广告的接受度还是要高于付费的。付费导致的负面评价、低星评分还会对产品的传播造成不良影响;
- 二是印度市场的ECPM虽然低,但是人多啊!中国的一些出海工具巨头,如Shareit、UC Browser、Clean Master等在印度市场动辄都是数亿的用户规模,厂商的普遍想法是——既然用户的付费意愿很低,那就靠人海战术来积累广告收入吧。
4. 灰产
各国法律都会明确界定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但这个中间就存在着缺乏明确定义的灰色地带,统称灰产。 在欧美市场你会发现灰产也有、但相对较少,而且欧美严苛的律法系统,本身对于灰产容忍度也是比较低的。 而印度市场与国内就比较类似,在灰产方面各家公司也是五花八门、各显神通。 由于灰产涉及到的种类繁多,我这里分享几种我所知道的。1)恶意广告&偷跑广告
正常的广告是在产品内部展示出来的,用户在点击的时候很清晰的知道自己将要访问广告内容,它的设计和文案都是合规的。 但是也有广告,会故意告知你一些假消息,比如提示你的手机中毒了,需要立马下载XX软件才行。又比如有些广告伪装成完全不像广告的样子,导致用户很容易误触。 以上这些统称为恶意广告。恶意广告在早起的国内互联网产品中尤其居多,这几年出海后,我们又将这种玩法搬上了国际大舞台。 还有一种就是偷跑广告,偷跑广告的具体做法是把用户的手机当成了“肉鸡”——产品本身集成一个SDK,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,到用户的后台模仿点击广告行为,从而提升产品的广告收益。 一旦被一些调查公司或Google发现后,产品立马会澄清:这是SDK的问题,我们已经卸载SDK了,我们冤枉啊!(实际上冤枉个屁呢) 从去年到今年,国内有不少出海应用开发商都受到了Google的制裁,像猎豹移动、Ihandy等,推测都是与恶意广告和偷跑广告有关。2)APK纷发
按照Google的政策,一个APP上推荐的其他产品,也必须是在Google Play上架了的,但是有些厂商为了谋求更多的利益,就会开始给用户悄悄地直接下载APK。 很多APK不上架Google Play本身就是因为它有一些问题,相对而言,这些APK支付给推广方的费用也会高一些。 去年我用Shareit的时候就发现它给我推荐了蛮多APK可以直接越过Google Play下载,我怀疑Google并不是不知道,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3)现金贷、博彩、群控营销、成人市场等
现金贷、博彩、群控营销、成人市场等在国内都被明令禁止了,但是在印度以及东南亚地区,部分国家的政策相对宽松或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,也就给了这些产业一定的生存空间。 这几个领域的特点就是:看天(政策)吃饭、用户有需求、来钱快、在法律边缘游走。 据我所知很多国内出海的大厂,业务在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冠冕堂皇的,但背地里或多或少都会做些灰产。为了规避风险,他们通常的做法是另注册一个新公司,与母公司之间完全隔离。 进一步的就不展开讨论了,讨论太多可能这篇文章就发不出去了。02 话题二:产品经理的吃屎能力
作为普通用户去骂一款产品很容易,但作为一名产品经理,就会知道一款产品的诞生和发展通常是多方商讨与妥协的结果。产品经理往往是带着锁链跳舞,很多时候需要在公司的战略、领导的意志、个人的KPI、团队的资源、数据的反馈以及用户的偏好之间寻求平衡。 所以我现在已经很少去疯狂吐槽一款产品了,除非忍不住啊!事情是这样的: 自2013年开始,我就没再购买过非Apple类电子产品了。前段时间为了打游戏,自配了一套Windows的PC。 硬件组装完成、系统也安装好后,我下载了一些电脑上常用的软件,这中间还包含了一款360的软件管家。 没错!360还是那个360,当我安装了360软件管家后,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的诱导我安装了它家的“全家桶”。 由于我对360的记忆还一直停留在大学时代,所以当我发现它诱导我安装全家桶时,我也就是顺势而为,想看看360这些年产品有什么变化吗。 但没想到压根没什么变化,除了更加冗余、多了一些打卡签到、金融借贷等我压根用不到的功能。 更让我惊讶的是,当年那个熟悉的加速球还在!而且当我要关闭它时,发现它的开关并不明显,隐藏在设置二级的菜单中,当我选择关闭后,它还会提示我:是本次关闭还是永久关闭?
